Introduction to Alfred Hitchcock
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被譽為驚悚電影大師。在其電影中可以清楚的看見其以影像說故事的能力,以其對於人類的恐懼情緒的掌握技巧,從他的電影當中便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在此我想以希區考克的經典作品Psycho ( 驚魂記,1960 ) 作為導覽,藉以分析其中的要素來和其額外的作品比較之。
故事的敘事風格
希區考克的電影中,最為顯著的便是其用畫面來說故事的能力了。以驚魂記來說,在整部影片的一開頭。希區考克使用了一個High Angle(高角度)的鏡頭,慢慢拉進至小房間所屬的那棟建築物,再以由窗外往房屋裡面拍攝的鏡頭來開始整個故事的敘說。這樣的敘述方式在Rear Window (後窗 , 1954)的一開始也是使用這樣的敘事方法。同時這樣的敘事方法會讓觀眾有一種深入其境,甚至是一位『窺視者』的角色。此外,希區考克在使用這樣的鏡頭時,並非毫無節制的使用,而是會在有限的鏡頭當中,把當時角色的關係(如驚魂記),或者是主角的個性、職業、事蹟等等(如後窗)、或是犯罪的真相(如奪魂索(The Rope)等等,當然囉,這相較之下也得需要觀察細膩的觀眾才能發現與體會了。
在Psycho當中,整個故事敘述以兩段式的方式進行。其一為女主角盜用公款準備與男友私奔,到了進入貝瑞的汽車旅館時故事慢慢轉為第二段敘事,來描述貝瑞這個詭異的家族以及之後的兇殺案。在希區考克的其他影片中,這樣的敘事在其他的影片中也是比較少見的,例如在The Rope (奪魂索,1948)當中,就是很典型的單一主角的敘事風格,故事的主角、焦點一直落在兩個犯人的身上。在Dial M for Murder (電話謀殺案,1954)中,主角也一直落在三個人。
此外,在希區考克的整個敘事風格上,我們可以發現在Psycho當中,他是一個從故事一開頭的地方,就帶有一點緊張與懸疑的氣氛在,從女主角的偷情對象在述說完其前妻的要求之後,導演在這裡就已經埋下伏筆了,而至盜用公款的機會出現,以及實行盜用公款的計畫等等,都是一個個懸疑的因子所堆疊而成的。而到了貝瑞先生的那部份,進而推向整個劇情的高潮,然後到了女主角的姐姐和偷情對象以及警官查案時,又慢慢堆疊,而至最後發現事實真相時,又是一個高潮。
而在希區考克的作品當中,這樣情節的模式是很普遍的一個表現手法。但在Rear Window中,希區考克卻有反於這個模式,他把幾乎整部電影的步調放的很慢,而且企圖製造出一種曖昧不明的感覺(這個部分在下個元素會再探討。),而到最後才把整個劇情推向高潮。這也算是在希區考克的片中,一部在整個進行節奏上較特殊的片。
驚悚與懸疑
這個要素在希區考克的電影當中,就算不是充要,也是充分條件啦!在驚魂記一片當中希區考克使用了許多技巧來呈現整個驚悚與懸疑的效果。以女主角與貝瑞先生聊天的那來說,在整個光線的角度上與女主角與貝瑞先生臉上的光線陰影部分的對比上,及佈景、道具的擺設(如鷹的標本),讓人深覺其中醞釀著有一種曲折離奇,但又說不上來的感覺,自心底蔓延上來。我覺得這可稱之為是『希區考克式的曖昧』!他往往習慣於帶給觀眾一個曖昧不明的情景,也許有些微的線索,讓你感覺似乎有什麼事情會發生,這種迷惘往往伴隨著你,當你想在尋找更多的證據時,命案或是驚悚事件將隨即發生,往往是讓人措手不及的,例如在Rear Window中,在整部片的過程中,希區考克有意的營造出很多曖昧不明的情境,讓你想進而去探索到底是否真的是一樁謀殺案。但在這樣曖昧不明之下到最後,兇手開始出現對主角不利,而且是以令人措手不及的速度,把驚悚的程度推向極致。而在在Psycho中,最為經典的便是女主角在浴室被謀殺的那個情節,配以節奏急促的小提琴,讓整個情節推至高點。雖然在其中沒有血淋淋的場面,甚至,眼尖的觀眾可能會發現刀子是並未接觸到女主角的身上的。但其中運用了心理學上的『視為完整的原理』(即人有把不完整的東西看作完整的傾向。),讓觀眾陷入那個恐懼的情境當中。只是在suspicion ( 深閨疑雲,1941 )當中,希區考克也開了一個玩笑,他提供了一個曖昧不明的狀況,但是卻是誤導整個觀眾的線索,到最後推翻整個原先的推論。有別於驚魂記的是The Birds(鳥,1963),他使用了鳥的攻擊作為整個驚悚的題材,而把驚悚要素由人為擴散當大自然。
心理學的影子
正如希區考克的其他電影,Psycho也涉及了一些心理學。如在本片最後,貝瑞先生的多重人格違常(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造成這宗慘案的原因,這其中的整個劇情的急轉直下,這也是希區考克慣用的一個敘事風格。而其中貝瑞先生也牽扯到佛洛伊德學派的戀母情結(又稱伊底帕斯情結)。此外在迷魂記中也提及到所謂的懼高症、在Spellbound( 意亂情迷,1945 )當中,主角正是佛洛伊德學派的精神分析師,裡面也提及例如投射等心裡治療方法。
在以Psycho為主線,跨過了七部希區考克的作品之後,對於希區考克的風格實在是佩服。相較之下,現今的推理類或是驚悚類的電影,在科技浪潮的襲擊之下,卻也失去了人們動腦推理的本質,以電腦或科技技術(如指紋採集等技術)作為破案的關鍵。在這樣的風潮下,似乎推理已經被科技噱頭給淹沒了,也許正因為如此,希區考克更能長存於我們的心裡面吧。
-後紀-
這是三年前為希區考克所寫的影評.
覺得寫的很虛,但作為紀念
這是我的第一篇影評作品
1 則留言:
看了你的影評(亦或--對我是導讀),下一次有機會接觸希區考克的電影時,應該會多出一隻眼睛看得更入微才是!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