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實驗室之外的治療



有時很無奈的,當我們在進行心理治療或是諮商的時候

在企圖拉案主脫離泥沼的同時,案主所在的場域會以一種反方向的作用力企圖將你與他一
起噬去。

最近我在幫兩個小朋友進行諮商,由於是人際關係上的議題,所以在多次個別諮商後,我考慮將他們兩位碰面,然後進行兩人的小團體諮商。基於大四那年的經驗,讓我覺得對於人際與社交技巧訓練的議題,以團體輔導的形式進行,較能有效率的改善之下,我嘗試了這個方法。

在幾次的過程中,這兩位小朋友已經能夠成為好朋友。但是,在某次意外的插曲之下,六年級的小朋友想故意找其中一位年紀較長的小朋友的麻煩。當時這兩位小朋友都在一起,於是年紀較小的個案的導師便不允許這位年紀較大的個案再利用下課的時間去找他。

剛剛,這位個案來和我說這件事情。

即使,個案的導師宣稱他明顯的看到個案的進步。只是很無奈的,為了避免在有任何的衝突產生,個案的導師作了這個預防性的決定。

我只是覺得,有時候,身為一個諮商員,或是治療者。我們除了面對個案那受創的心靈之外,我們似乎還得去對抗那在個案背後強大的環境場域。如果從動物行為學的觀點來看,任何一個行為本身,多半是為了某種適應而存在的。所以,一個有問題的行為,是否也衍生自一個有問題的環境呢?那麼,有問題的究竟是個案,還是他的環境?

很遺憾的,治療似乎不是在一個我們完全能進行操弄的實驗室中來進行,當案主離開了治療室之後,不管是案主,或是治療師本身,都得面臨到一種未知的挑戰。或許,一個身為治療師能做的,正如同心理劇的創始人Moreno所說的,盡量讓自己具有自發性與創造力,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更勇敢的去面對這些挑戰吧!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