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6日 星期六

失去連結



最近很喜歡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註一) 的文章。在目前閱讀中的一本著作『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 The Gift of Therapy : An Open Letter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herapists and Their Patients )裡面,感覺字字句句都可以體悟到這位存在主義大師的一些治療哲學與睿智。

其中,我很喜歡這個詞,失去連結。

通常,當亞隆無法去同理或者是進入到案主的心裡面的世界時,他會主動的和案主討論這個部分。但是,他常常是利用「我想告訴你一件事,剛剛在那幾分鐘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和沒有連結,有些疏遠。」來和案主表達,並進一步的對於案主的狀況再主動地去澄清與了解。亞隆表示,當我們使用了失去連結的字眼,其實表達出一種我們想更親近他的意味存在。

回頭去看看我和某位朋友的關係。
我也覺得我們好像失去了某些連結。
我不大能理解,為什麼我們之間突然變的無話可說?或許是因為彼此的自證預言(註二)所致吧,認為時間久了,就變成點頭之交,久而久之,就真的如此了。我開始覺得,那些時間的回憶是否其實是夢一場?
夢醒了,就乖乖接受夢醒的事實。

所以,現在的我們,是要接受夢醒的事實,還是找回那些遺失的連結呢?

===========================================

(註一) 歐文‧亞隆,當代心理治療大師、美國團體心理治療權威,專業能力備受推崇,曾獲美國精神醫學會「Foundation\’s Fund Award」、洛克菲勒基金會「Fellowship Award」、加州行為科學研究中心「Fellowship Award」等獎項;其寫作功力亦不遑多讓。
(註二) 自證預言,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它指的是個人有一個將要發生什麼情況的信念,因而使可能的事情變成了現實。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形成了一種期待,他就會把這個信念當成真實的,從而朝著這個方向去準備或努力。最終,他的行動使信念變成了現實,實現了預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