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最初的起點:對助人動機的自我覺察
在踏進高醫的那一刻,其實我的心情是滿滿的期待與感謝。我想,高中時的我絕對不會想到五年後我會進入心理治療的這個領域。
【巧合與撼動】
五年前,我的志願卡上填了33個志願,這些志願落散在不同的地區,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徵-都是師範院校的科系。站上講台,和一班三十幾個上下的小朋友相處,一直是我的夢想。而在榜單公佈之後,我進入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開始了接受師資培訓的日子。
或許是個巧合,也是機緣。由於我唸的是教育學系(原名為初等教育學系),大一上有門必修課為發展心理學,上課的老師是張小菁老師。原先對於這門課只是一種抱著必修課,所以得認真地把它修完的一種心態。
不過,在某次老師介紹依附(Attachment)的理論時,我深受感動。
「依附關係是指嬰兒與照顧者之間所存在的一種親密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即使在嬰幼兒長大成人之後,仍然影響著他們的行為。」
當時小菁老師那樣說著。
對於大一的我來說,所到來的大學生涯是一段前所未有的經驗。我離開了居住了18年的地方-澎湖、離開了很照顧我的家人。但是,依附理論卻告訴了我,即使在這個空間裡,父母不在我的身邊,但是他們過去對我的照顧,將會化作影響我行為的因素,陪伴著我。
也在這樣對於心理學知識的撼動底下,加上有個朋友就讀輔大心理系,於是在大一下學期,我到了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旁聽了第一堂心理系的課-普通心理學。
【心理學的十字路口】
由於輔大距離我們學校實在太遠。剛好班上有個同學介紹了某個她認識且就讀於台大心理系的朋友給我認識,所以從大學二年級開始,我便到了台大心理系旁聽,藉以吸收更多心理學的知識。
在這時間裡,我開始試著去了解當初會想成為教師的那份動機。畢竟一個小學老師所負責的工作是很廣的,除了教學之外,還要負責學生的輔導、學校的行政事務等等。在小學見習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是學生輔導的部份。所以在大三的時候就選擇進入心理輔導學組
(我們系上的規定是大一、二不分組,而大三以後學生可依其成績申請進入教育行政、課程與教學、心理輔導、教育理論以及體育組。),開始接受關於心理諮商的訓練。
不過,其實在此階段,我還未決定我的發展方向。只知道對於小學的教學與行政工作我是比較不熱衷的。我想往心理學這個學科進修,只是心理學有很多學門是我感到興趣的。我還未確定哪個部份是我最想要的。
【挑戰與他所教我的事】
到了大四的時候,我們有一學年的諮商實習,那是第一次實際的進入校園與個案作接觸。在輔導室的安排之下,我接手了一個三年級的個案。一開始輔導室所給的資訊為該個案因母親常時間不在家,缺乏關愛,所以在課堂上會有大叫、奔跑等吸引老師關注的行為出現。所以,我在參考了一些文獻之後,便計畫了第一次的課程。
在第一次的課程裡,我和個案的關係很快就建立,這讓我很高興,也開始對自己有某些信心。只是,這樣的順利並沒有持續很久。第二次的課程,因為個案前節課與他人衝突,而導致情緒不穩,最後甚至在輔導過程中跑出諮商室,坐在欄杆上打算跳樓。最後,我試圖將他抱下,企圖讓他用語言來描述、發洩他心中的情緒,同時我也發現個案有些失神、無法控制自己的狀況。有了這次的經驗,我回頭反思,是否有其他原因是我們所沒考量的。在和輔導室討論過後,輔導主任召開了一次個案研討會,後來經過心理師以及兒童心智科醫師診斷後發現個案有中度ADHD。在確定個案的問題之後,我回過頭去修正諮商計畫,參考了一些文獻,帶了一些認知行為取向的衝動控制方案以及個案的學業輔導。個案也參與了我們實習小組所帶領的人際互動團體。在這樣的努力之下,個案資源班的老師與導師都發現個案有明顯的成長。
在最後一次的諮商裡,我設計了一個告別的活動,我和個案分別製作一張卡片送給對方。在卡片裡,我寫下個案這學期的改變與成長。最後,我們對彼此唸出了那張小卡片的內容。個案突然抱著我,然後哭了。對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成長。那個以前總被班上同學認為是小霸王的他
,已經成為一個會熱心幫助別人、遇到別人有爭執不再搧風點火,而是去勸架、 安慰別人
的小天使了。相較於一開始,他窩在諮商室的角落,無助的大哭著「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我!」,到現在他已經有了3個好朋友。他真的成長、改變了。
在抱著他的時候,我也哭了。
其實在那刻,我發現了,他也教會了我一件事。
回顧這整個過程,我是喜歡這個領域的。我想成為一個助人工作者!
一個幫助這群孩子,讓他們能重拾快樂的人。
所以,現在我帶著那位個案所教導我的事與感動,從這個最初的起點出發。用心理學的知識去幫更多的人!
【我聽見了什麼?】
回憶起這段往事,總會讓我很感謝在這段路上陪伴我的那些人。要是沒有他們的話,或許現在我可能不會進入心理學的殿堂吧。
正如同本次的讀物所言,每個助人工作者必定是聽到了某些聲音而進入了這個領域。(這樣的比喻讓我想起了某些神職人宣稱他們聽見了神的聲音,而進入了他們的工作般)
那麼,我聽見了什麼?
我想,我聽到的或許是內心裡面那份想幫助他人的慾望吧。我覺得這也是支持我在諮商實習時所面臨到困難卻能一直走下去的動力。正如同文中所提 “This altruistic motivation of therapists is the cornerston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藉由和案主站在同一陣線上,陪著他一起去面對他的問題,使他從原先消沉悲悽,逐漸轉換成勇敢與快樂的。這樣的一個助人的動機是一直滋養我的內心,推動著我去尋找出可以幫助他的方法。但在這樣的動機底下,潛藏著某種「被他人需要」的動機。這可能扮演著某種影響案主成長的危險因子或障礙。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修遊戲治療時,授課老師一再強調「把責任回歸到個案身上」,正是提醒著我們讓案主自我成長,而不是讓他們一直依賴著治療師。我想透過對此動機的覺察,無論是治療師自己,或是案主本身,都是有益的。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 代糖 ] Prelude
雨季的第三天,她站在房間的大落地窗前。她加了半包代糖在手中的玻璃杯內,杯中的檸檬片沉入了杯底之後,又浮了起來。
雖是午後,但窗外灰暗的光線,灑落在房間的地板上,或許是因為這灰濛濛的氛圍使然,窗外透進的光線並沒有為房間增添一絲溫暖的感覺。
靠近窗旁的是她的書桌,桌上那盞鹵素燈,閃著橘紅色的光芒,蔓延在空氣中,企圖想給這房間帶來點什麼。桌前那張木椅上置了架小型電扇,規律的來回旋著扇葉,企圖將那屬於梅雨季濕黏的感覺給吹個煙消雲散。
她回過身,將玻璃杯放在書桌上,踏著步子踩在木質地板上,經過了置於床前的電視機前,螢幕上的氣象主播正在衛星雲圖前邊比劃著邊宣佈下一波滯留鋒停駐於這個城市的消息。
她走進了浴室。
在鏡子前,她發現了臉上流著兩行淚水。
他回來的這則消息,就像氣象預報一樣,預言著即將有個滯留鋒在她的心頭降落。
帶來無數場豪雨。
[未完待續。]
標籤: Novel - 代糖 1 意見
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 La Vie ] Six Feet Under Season 3 Promo
這是HBO 自製影集 SIX FEET UNDER(中譯:六呎風雲)第三季的預告片段
這算是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橋段吧
總覺得在短短的一分多鐘
在音樂與鏡頭的搭配之下
似乎呈現了某種人生的無奈與茫然.徬徨吧
我很喜歡這段!